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探究

  • 信息来源:人民论坛
  • 发稿编辑:省财政厅办公室
  • 发布时间:2019-11-04 15:11:00
  • 【字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着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还不高,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还有待提升等问题。如何有效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不断创新,是实现农村社会有序治理、建设“美丽乡村”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美丽乡村建设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2015年6月1日,《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不仅标志着美丽乡村建设由基层探索上升为国家统筹,也标志着美丽乡村建设步入了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轨道。《指南》明确了“美丽乡村”的内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 同时,《指南》中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实现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属于乡村基层治理范畴的要求予以明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并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要实现的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是乡村振兴战略,都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目标要求,完善基层治理既是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题中之意,也是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富有成效的,实现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

  一是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已经瓦解。传统乡村治理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道德观念和家规民约为制约、以乡贤族长为代表的乡贤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在传统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口流动变迁、民族间相互融合、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治理重心不断下移,农村社会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意味着传统乡村治理结构受到冲击,意味着需要重新构建社会生活秩序”。

  二是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向城市的不断集聚,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现象比较普遍,农村社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未富先老”现象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此外,留守儿童也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贫困落后偏远地区还存在着适婚男女青年比例严重失衡问题。这不仅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一系列影响,也将增加农村社会的治理难度。

  三是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同一区域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这也决定了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区域施策。

  四是民生需求不断升级。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众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开始对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的生态环保需求也日益强烈。在建设乡村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民生为本,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

  面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情况、新挑战,我们应有清醒理性的认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大治理观,抓住重点,把握关键,不断创新完善乡村治理的思路、措施和模式,将治理理念和措施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检验乡村治理的成效,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不断创新,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有序。

  一是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突出党建引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通过精准服务来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共建共享共治格局。其中关键是选好支部书记这个带头人,将政治立场坚定、为民服务意识强、富有责任心使命感、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充实到村“三委”班子。强化党组织对其他社会组织和群众的引领带动作用,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二是以发展经济为首务,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雄厚的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农村的公共服务难以提升,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公信力也会受到影响,难以实现有效治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群众的腰包不鼓起来,美丽乡村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乡村治理首先要按照“产业兴旺”的要求,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引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三是以民生改善为目标,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实现农村社会的良性善治,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改善民生作为乡村治理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在不断完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此外,还要重点解决好农村养老和留守儿童问题,大力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在改善民生的实践中,实现农村社会的有序治理。

  四是以社会稳定为根本,推动“三治”融合。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农村治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植根于浙江枫桥乡村治理实践的“枫桥经验”, 实现了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融合,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和示范,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推动“三治”融合,关键要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使法治约束,道德约束,自治机制的整合力得到充分发挥,并融入群众的主体性,不断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真正做好“融合”文章,实现“三治”的良性互动和融汇贯通。

  美丽乡村建设寄托了亿万中国农民的美好梦想。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农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也给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课题、带来了新挑战。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必须树立大治理理念,构建起大治理格局,因地制宜,因区施策,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有效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不断创新,实现农村社会有序治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