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财政厅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省财政部门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组织财政收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县域、城区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促进结构调整。深化财政改革,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绩效。
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305亿元,增长15%,省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3.9亿元,增长3.8%。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努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上半年“双过半”、全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的目标。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狠抓增收节支,力争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强化税收征管。加强对重点税源和重点税种的管理,深挖收入潜力,加强分析调度,严格控制减免税,坚决制止和纠正越权减免税和擅自出台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行为,杜绝空转收入、征收探头税等虚增收入行为,严厉打击偷逃税款等各种违法活动,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加强非税收入收缴。进一步明确非税收入管理范围,按规定将在预算外管理的所有非税收入(除教育收费外)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切实掌握费源费基,依法依规足额征收,提高非税收入统筹力度。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厉行节约的有关规定,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等三项费用不超过2010年压缩后的规模。继续从严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和办公楼维修,严禁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严格控制和规范庆典、节会和论坛等活动。
二、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支持以增量调结构。通过扩大增量特别是投资增量,重点支持结构优化,拉动经济增长。整合财力重点向科技创新、农业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倾斜,集中推进一批交通、能源、水利以及结构调整和民生领域的重大项目,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引导民间投资。
支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石油价格财政补贴以及家电、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支持外经贸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推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和调整外贸出口结构,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支持科技创新。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支持实施“双百工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产业升级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关键作用。
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落实鼓励节能减排财税政策,支持企业实施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节能示范项目及试点工程,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重点支持辽河和凌河流域治理、污染减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造林绿化、草原沙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等项目建设。
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支持装备制造业、石化、冶金等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加工深度,发展配套产业,提高产业丰厚度;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成为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支持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和科技服务、现代物流、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三、支持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
增加财政支农投入,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支持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支持新农村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和建立粮食储备。增加农村公路养护投入,支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乡村筹集为辅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措机制,确保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综合运用贴息、担保、补助等财政政策,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集聚为抓手,支持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支持农村区域性城镇化建设试点。
支持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综合运用贴息和补助等方式,支持沿海经济带各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和服务业产业项目向沿海经济带园区聚集;支持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建设和产业布局调整,推动沈阳经济区同城化、一体化;落实好突破辽西北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打造辽宁经济新的增长区。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按照《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努力实现到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达到国家和省核定比例。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重点支持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校舍安全工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省属本科高校生均经费预算制度改革等。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支持重大疾病防控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推进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扩大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完善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等制度,继续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和在乡复员军人生活补助标准,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标准和统筹层次,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继续推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增加文化、体育、计生事业投入。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有效促进辽宁文化软实力提升。支持筹备和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大力发展全民健身等群众体育活动。继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保障机制,支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
支持公共安全建设和对口支援。继续推进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监狱体制改革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支持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等产品质量监督。支持四川安县恢复重建和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对口支援。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支持采煤沉陷区治理收尾及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扎实推进廉租住房保障和省直单位职工住房补贴工作。
五、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机制
健全政府预算体系。按照国家和省关于政府预算体系建设有关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科学划分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收支范围,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试编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建立起有效衔接、完整公开的政府预算体系。
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原则,推进建立均衡性转移支付逐年增长机制,保障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落实国家各项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要。落实省对绥中县的相关政策。
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提高预算编制细化水平;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全面推进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增强非税收入预算约束刚性;推进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与预算编制的有机结合,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确保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政策的有效落实,深入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积极化解偿还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研究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强财政“两基”建设。完善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等,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和统计报告制度,夯实财政管理基础。完善乡镇财政机构,充实和健全职能,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改善基层财政办公条件,不断提高基层财政管理效能。
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阳光财政”建设,积极推进预算公开,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预算公开内容。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逐步建立全过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继续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研究建立防范“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宣传《辽宁省会计管理条例》,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加快发展。清理规范融资平台,推进重点项目融资,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构建良性运行机制。
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财政干部工作能力
加强科学理财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强财政科研、调研,不断增强创造力、决策力和执行力,着力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科学决策、民主有序的议事规则和议事规范,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政治约束、法纪约束、权力约束和道德约束,增强党员干部防腐拒变能力。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紧密围绕财政工作实际,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政治理论培训、财政业务培训、基本功训练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财政干部综合能力和水平。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坚持为民理财的宗旨,求真务实,甘于奉献,满怀激情,开拓进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了解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