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关注丨全国人大代表姜小林解读预算报告:五重特性尽显财政担当
3月10日,中国财经报刊登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姜小林解读文章《五重特性尽显财政担当》,全文如下:
“今年的‘国家账本’是一本‘以政领财’的政治明白账,是一本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账,是一本饱含为民情怀的民生账,是一本注重可持续的保险账,是一本精打细算的‘铁账’。”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姜小林认为,预算报告充分展现了财政部门服务保障党中央治国理政、当家理财的政治自觉和政治忠诚、政治智慧和政治能力、政治勇气和政治担当。
姜小林说,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得好,财政支出保持了必要强度,财政风险得到了有效防范化解,财政管理改革迈出了坚实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2025年的预算安排和财政政策具有五重特性。
一是充分体现了财政工作的政治性。财政部门牢牢把握财政工作的政治属性,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准确把握今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切实把党的主张和重大决策转化为财政政策、工作举措,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二是充分体现了预算安排的精准性。力度方面,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结构方面,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集中财力办好大事要事,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加强地方财力保障,并增加安排了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励资金,激励地方做大收入“蛋糕”。绩效方面,从偏重规模数量向更多讲求质量效益转变,将民生支出、建设支出都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基础上。
三是充分体现了应对风险的系统性。统筹兼顾、整体把握政府债务、基层财政运行等各类风险,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落实落细一揽子化债方案,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加强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既有效发挥政府债务融资的积极作用,又坚决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激发地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将基层“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优先位置。
四是充分体现了财税改革的主动性。围绕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将研究制定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意见,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支出标准体系建设、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绩效管理等工作。围绕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推动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围绕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五是充分体现了财政管理的科学性。更加注重系统施策,从财政支出源头着手,把财政管理从源头贯通到末端、从财政部门扩展到所有预算部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更加注重精细把控,对业务全流程各环节进行优化,通过内部控制、信息化等手段,严格把控工作细节,切实改变部分领域粗放管理模式。更加注重标准引领,动态完善项目支出、政府采购、资产配置等各方面标准,做到有规可依、标准清晰、约束有力。更加注重法治思维,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的财政法律规范体系,更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财政工作。更加注重预期管理,提升政策目标、工具、时机、力度、节奏的匹配度,既正向引导、唱响主旋律,又回应舆论关切、消除误解误读,塑造积极的社会预期。
“2025年,辽宁财政部门将锚定辽宁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落实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打好打赢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决胜之战提供有力保障。”姜小林说,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加强财源建设,推动财政收入“增量提质”;三是把准政策取向,科学谋划储备高质量发展项目;四是保持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加强重大任务和民生资金保障;五是兜牢基层“三保”底线,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六是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加强财会监督,提升财政科学管理水平。